导师:陈晓春
作者: 更新时间:2019-03-22

陈晓春,男,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,
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。兼任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,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任,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,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、科技部973项目咨询专家、科技部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专家、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评审专家、国家安监总局、国家节能中心咨询专家,兰州理工大学**教授、塔里木大学**教授等。
教育经历
1981年至1985年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,获得工学学士学位;
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,获得工学硕士学位;
1994年至1998年在职攻读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,获得工学博士学位。
工作经历
1988年4月至1994年8月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助教;
1994年9月至1998年6月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讲师,在职攻读博士;
1998年7月至2000年8月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副教授;
2000年9月至2003年9月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副教授,党总支副书记;
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教授,博导,副院长;
2005年9月至2010年4月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教授,博导,院长;
2010年5月至今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教授,博导,常务副院长。
研究领域
主要从事工业催化、膜分离技术在化工过程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、绿色化学工艺、过程系统模拟与优化,化工安全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研究、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研究。
主要成果
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,其中被SCI收录40余篇,其中TOP期刊论文15篇,出版译著两部,专著两部。曾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,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,教育部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。开发了60多种功能化离子液体,将开发的离子液体应用于车用燃料油的深度脱硫、脱氮过程。以离子液体为媒介,开展纤维素预处理技术研究,探索了数十种不同结构的离子液体在促进纤维素降解过程的作用,为富含纤维素的农业、林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,拓展能源资源奠定了实验基础;针对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性,开展化工污水的污染控制与再利用研究。采用微电解技术、吸附技术、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高盐含量典型化工废水、富含重金属离子的化工废水。